2024 年 4 月,美国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携手通过一项在美国封杀 TikTok 的法案。很快,一款中国应用程序在美国走红。出于好奇、反讽或单纯的怨恨,300 多万美国人在小红书注册了账户。
今年 1 月,TikTok 被威胁必须关闭在美服务后,这些所谓的" TikTok 难民"愤而投身小红书,沉浸在中国的网络文化中。
中美两国普通人之间的这种罕见交流似乎反映了网络文化所固有的简单乐趣——可爱的小孩、猫咪,以及搞笑段子。小红书使美国民众得以跨越地缘政治鸿沟,近距离接触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这样一个了解中国人生活的窗口,与美国政治对中国的威胁性描述形成鲜明对比。
小红书所创造的民间交流其实早有先例。美国人与中国人曾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通过书籍、电影以及更重要的人员交流来建立新的联系,以期重塑两国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美中民间交流试图弥合两国缺乏正式外交关系所产生的鸿沟。在 1949 年以后的 20 年里,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经济禁运和政治封锁。一切贸易被禁止,信息交流被美国联邦调查局严密监控。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左翼人士和进步人士寻求摆脱美国冷战外交政策的影响,组织赴华"友好代表团"。例如,美国黑豹党领导人埃尔德里奇 · 克利弗和伊莱恩 · 布朗将北京列入反帝亚洲之旅的行程。美国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的成员也访问过中国。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在成立后加大了这方面努力,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向中国派出 5000 多名美国人。1979 年,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组织 22 名底特律青少年访问上海和北京。他们与当地高中生打篮球,在与中国同龄人的联欢会上表演美国歌舞。
美国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认为,这些早期代表团旨在打破长期妨碍美国人了解中国的"无知之墙"。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引发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迷恋。"中国热"跨越了意识形态差别。就连美国布卢明代尔百货公司也参与进来,开设了"中国廊"售卖中国产品。尽管各不相同,但上述参与方拥有一个基本共识:美国人可以通过接触中国及中国人来获益。
更重要的是,这些"使者"坚信,来自各行各业的美中两国老百姓有能力塑造两国外交关系。正如推动美国华人群体支持美中关系正常化的美国义和拳组织所言,"群众创造历史,群众会把关系正常化变成现实"。
乍看之下,如今的" TikTok 难民"与 50 年前的友好代表团并无明显的相似之处。20 世纪 70 年代,许多反主流文化的美国青年把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视为社会革命的典范,而今天的美国青年大多避免认同外国的政治模式,哪怕他们向来不满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即便如此,小红书在揭示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立起一面审视美国人自己生活的镜子。一名中国网友问道:"你认为美国会发生由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吗?"另一名中国网友开玩笑说:"你们这样大吃大喝,真以为你们有免费医疗吗?"不过,小红书上最受欢迎的段子,还要数对所谓中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这一说法的讽刺。中国网友会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是"中国间谍"。这明显属于喜剧式夸张,但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内涵:美国民众质疑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说辞,愿意换个角度观察中国和中国人。
这样的交流不仅为美国人提供了探索当代中国和反思自己国家的窗口,也反映了美国人依然不了解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程度。小红书的突破性成果被中国网民称为软实力方面的胜利。
敌意虽然基本局限在供应链、基础设施、安全等领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文化及社会交流当中。然而,从平台提供的日常文化交流、圈内段子与社交评论当中,我们看到了美中关系缓和早期阶段的影子。小红书现象体现了这种接触的罕见性,以及迫切的必要性。
本文由美国《时代》周刊网站 3 月 10 日发表,原题为《社交媒体时代开始前的美中文化交流》,作者是马克 · 曾 - 普特曼。
微信审核 | 陈向阳
内容编审 | 李琦 田宝剑
微信编辑 | 董磊